别让不好意思害了你 读后感2500字

读后感

别让不好意思害了你

作者:周维丽

一直来,我们推崇敦厚、谦让的品格,从小,父母一边潜移默化一边耳提面命地教育我们要谦让,要相信吃亏是福,从而导致了大部分人不好意思,所以遇事不争,委曲求全。 随着时代的发展,目前社会越来越遵循丛林法则,适者生存,弱肉强食之下,不好意思已经是懦弱、无能、自卑的代名词。

别让不好意思害了你 读后感

《别让不好意思害了你》

首先,书的题目的核心词是“不好意思”,那么不好意思是如何形成的?可以从五个方面分析,分别是对自我认识不足,过低的评价自己;家庭经济条件差;社会文化环境的影响,从属地位的人容易自卑;成长经历,特别是童年受到过不好影响的经历;个人性格特点,如内向,忧郁等。

这些因素都会产生一个共同的特点:自卑。

自卑也就是“不好意思”产生的直接原因。而人为什么会自卑?自卑的前提是自尊,当人的自尊需要得不到满足,而又不能实事求是的分析自己时,就容易产生自卑心理。产生自卑心理容易怀疑自己的能力而不愿意表现自己的能力,从而怯于交往到孤独的自我封闭,这便容易产生“不好意思”的心理。

其次,开篇详细介绍了四个效应,分别是贴标签效应(也称暗示效应)、蝴蝶效应、登门槛效应、污水效应。

在实际生活中,登门槛效应曾困惑过我,正如书中列举出的女生逛商场经常会遇到美容产品的促销人员,她们热情的拉你做免费的面部清洁,进去的时候你冷静清醒,出来的时候拎着办卡后赠送的产品,后悔的要死。为什么还会上钩呢?因为一开始拉去做美容,听人家说自己的皮肤有问题时显得对自己的形象很关心,于是去做了免费的检查,后来被怂恿买化妆品,办美容卡,为了显得自己爱护皮肤大于爱护钞票,是为了美容而不是为了免费的体验,结果就让商家得寸进尺了。

那么在善于利用效应促进自身发展的同时,我们如何预防这些效应带来的危害?

撕掉标签,通过与别人行为及优缺点的比较,来获得对自我的准确认识;

具有敏锐的观察力,防微杜渐;

既能善于听取别人的劝告,又不会被别人操纵,遇事能够沉着冷静,不会感情用事;

多与人交往,参加各种有益的、展示才华和能力的实践活动。

既然凡事有利弊,我们应恨而知其长,自卑也同样如此,因为自卑,我把远大的理想埋在心底,努力做好手头的每件事,因为自卑,我将目标转化成向别人学习的一点点的进步,发愤图强,积极补偿。

“不好意思”的心理在日常生活中最普遍的表现一:是“不好意思拒绝别人”,一方面是中国人的爱面子,另一方面是缺乏自信,担心伤了和气,失去资源,在说“No”时往往难以张口,因此掌握一些说“不”的技巧是当代人的一项基本生存技能。

书中列举了很多实用的方法例如:不要对他人的请求迅速反驳,或流露出不快的神色,更不要藐视对方,坚持完全不妥协的态度都是不妥当的,总之,不要伤害对方的自尊;

拒绝对方要开诚布公,明确说出拒绝的原因;对别人所托之事自己不能帮忙时,帮助想一些别的办法作为替补。

如果我们希望他人按照自己意愿做事时,哪些方式能够更顺利的被他人接受呢?

举个例子:为什么有些人很快就与对方达成合作?而你的谈判总是说的多多,成交的却少之又少?你千方百计的向对方解释你的观点,说你的产品怎样怎样的好,你甚至滔滔不绝地使尽口才,可总是不尽如意?其根本原因就是你没有让对方说“是的,是这样”。

我们在谈判中总是喜欢顺着自己的思路强调自己的观点,总是在口若悬河、滔滔不绝地证明自己的口才,很少有人会考虑到让对方说“是”,因为你们的交流决定着对方对你的反应,以及对方的决定。

卡耐基曾经说过:人是没有可能被说服的,天下只有一种方法可以让任何人去做任何事,那就是让他自己想做这件事。而让他想做这件事的方法就是让他认为你说的是对的,让他认为是在遵循对的东西时他才这样做。

“不好意思”的心理在日常生活中最普遍的表现二:是不敢发言。针对这个问题我们可以拆分成两个解决方法:提高说话能力+培养主动的态度

如何提高说话能力

速度法:快。演讲稿或精美散文是最佳的练习选择。刚开始朗读的速度要慢些,然后再逐渐加快,直至达到个人所能达到的最快速度,但快的速度必须建立在吐字清晰,发音干净利落的基础上。可以借助录音机完成。

背诵法:准。提升记忆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练声法:圆润饱满、悦耳动听。进行张、闭口的练习,活动嚼肌。

复述法:把别人的话再重新复述一遍,可以锻炼人说话的记忆力、反应力和语言的连贯性。

模仿法:模仿语气、语速、表情、动作,在模仿中创造并超越。

描述法:把看到的景、事、物、人用描述性的语言表达出来,训练语言表达能力和语言的条理性。

培养主动的态度

投其所好,从别人的兴趣点开始

主动自我介绍,给别人靠近的机会

恰当的运用媒介,拉近距离

表达自己对对方的友情,不会可以用微笑

书中干货满满,但是部分与“不好意思”明显没有多大关联, 偏重于职场小白和管理层的相爱相杀。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ailianmeng1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