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乎上有一个很火的问题,「哪一刻你觉得父母老了」。知友们提到的父母,大都不超过60周岁,没达到「老年人」的硬标准。但衰老是一个缓慢而持续的过程,在父母无法搞定新鲜事物,或是身体和精神状态大不如前,或是身为子女的我们必须开始参与家庭重大决策的时候,我们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被需要」和「被依赖」,也不得不同时意识到:我们的父母,他们老了。本期知乎周刊,就是为了帮助年轻一代更好地理解父母、长辈的心理,为沟通和呵护提供专业的支持,分享有效的经验:如何拆穿层出不穷的骗局和谣言?如何帮爸妈掌握高科技产品?如何说服固执的长辈?如何延缓父母认知能力的退化?让只靠爱无法达成的目标,加入专业的助力。祝你读得开心~
他们老了(知乎周刊 VOL.136)读后感首先分享一段书摘:
平和又顺其自然地面对身躯的老去,而用一颗年轻朝气健康的心去生活。那么老的时候,哪怕生病,也会跟那种绝望的病人完全不一样。同样是癌症,有的人死去时痛苦万分,毫无尊严;有的人死去时浑浑噩噩,没有自我。有的人死于病痛,更多人则死于恐惧。而能有几人如午马先生这样,快意人生,豪情万丈,面对癌症如此潇洒,从未成为病痛的囚奴。当死神来临的时候,仿佛哈利波特里的伊格诺图斯,像老朋友见面一样去迎接死神,并以平等的身份,同他一道,离开人间。虽死犹荣。什么是老的感觉?也许是皮肤的松弛,身体机能的下降,但绝不是身强力壮时的无病呻吟,不是年纪轻轻失去朝气,为懒惰开脱不想奋斗的借口,这不叫心老,这叫可悲。我的身躯终有一天会老去,而我绝不会逃避。从这本书学习到的东西:
1.首先是一种观念,面对“老”的感觉,是惧怕、恐慌、无所适从,还是坦然从容的面对。我们都会老去,是生理条件的不可抗性因素,但是我们可以选择怎么度过这个“慢慢变老的时光”。
2.他们老了,我们怎么去陪伴他们,怎么和老年人相处呢?对待老年人是否应该做手术等等,对我有一定的启发。
3.孝顺父母和老人这件事不能拖延,不要等到子欲养而亲不待的时候,很多时候老人被骗子欺骗、老年抑郁症、老年痴呆等都是源于心理的孤独,儿女不在身边陪伴,社交圈的狭窄,增加了老年人的孤独感。
4.还有书中提到的怎么劝服一个固执的老人,还是觉得在实践中随机应变比较可行。
5.学习到了心理学中“图式、同化、顺应、平衡”四种概念,明白了小孩和老人接受新事物的差异的原因。我觉得这四个概念也可以代表一个人的学习过程,输入新观点、尝试、顺应、熟练运用达到平衡的阶段。
补充一点:
皮亚杰研究儿童心理学。
皮亚杰认为,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其认知发展涉及到图式、同化、顺应和平衡四个方面。其中图式是动作的结构或组织,它们在相同或类似的环境中,会由于重复而引起迁移或概括。所谓同化,就是个体将环境因素纳入已有的图式之中,以加强和丰富主体的动作;所谓顺应,就是个体改变自己的动作以适应客观变化。个体就是不断地通过同化与顺应两种方式,来达到自身与客观环境的平衡的。图式最初来自先天的遗传,以后在适应环境的过程中,不断变化、丰富和发展,形成了本质不同的认知图式(或结构)。
孩子的发展是与外界环境相互作用下不断发生的。孩子的发展不是简单的外界不断刺激的过程,它必须凭借孩子现有的内部结构。孩子的活动与外部的刺激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皮亚杰强调孩子现有的内部结构,强调孩子的动作运作和活动。比如,孩子不断地把物体拾起、再扔掉,物体从空中落下时自身所固有的联系,即使成人不断地演示来刺激孩子,孩子都无法同化这些联系。也就是说,孩子的内部结构无法因为这些联系的演示而发生实质性的改变。只有当孩子凭借现有的结构,即图式体系,即孩子的动作——不断地拾和扔,在拾和扔的过程中进行知觉系统(视觉、触觉等)的感知;孩子原有的认识——不能体会到这些联系;孩子原有的思维——并不知道不断的扔和拾的过程中会发现什么。所谓图式就是指这种动作的结构和组织,包括动作的运作、原有的认识方式和水平、思维的水平和方式等一系列的组成。而当孩子凭借这些现有的图式系统去接触这些联系时,外部的这些联系自身的刺激,孩子不断的感知——运动,现有的认识发生了变化——物体一扔就会往地面上掉;第十次的动作和第一次动作的性质就不一样了,第一次可能是无意识的试探,第十次已经是主动的试探了。刺激输入并引起改变的过程就是同化的过程。在此基础上,孩子更可能去拿其他的物体进行尝试,这是同化的泛化。而孩子自身内部结构也因为这个过程发生了改变,以适应现实,就是顺应。
这是一个双向的不断纠杂影响的、不断发生变化的过程。这个过程就是发展。孩子的发展是充斥着同化的过程、顺应的过程,当时就是内部图式体系不断改变和发展的过程。
即使是刚出生的孩子,他也有先天的原有的简单的图式系统,也就是蒙台梭利所说的“精神胚胎”。我们不能忽略孩子原有的图式系统,即原有的内部结构和组织,而一味地强调外在的刺激。当然这个原有的图式系统包括静态的认识水平、思维状态、知觉方式,更包括动态的动作模式和知觉模式。
总之,这本书还是值得阅读的。
爸妈是不会没事问你在干嘛的,它的后文,可能是「老朋友猝然离世,我害怕了」,可能是「今天降温了,我的膝关节又痛了」,也可能是「别人家的孩子又回来了」……总之,是他们想你了。美人总迟暮,眼神不会老却,那双明眸会为她攫取一段静止的时光。他刚进来的时候精神很不好,半昏迷状态,老伴一直守在他旁边。等他醒来之后,他的老伴开始唱歌给他听,唱那种我感到熟悉却说不出名的老歌,还有一些经典的戏曲唱段。歌声宛转悠扬,很难想象一个老人的嗓子还能如百灵鸟一样纯净动听。那个病人的精神慢慢变好,后来甚至还有精神附和着和老伴对唱。但大多数时候都安安静静地听着,用没有留置针的手和老伴十指相扣。他的老伴就那么动情地唱着,眼神从未离开过他。病房里人很多很杂,家属和病人总是弄得病房里乱哄哄,可是每次我去巡视病房的时候。他俩都旁若无人地沉浸在歌声里。好像整个世界,只剩下他俩静悄悄的两个。这大概是「老」这种感觉最美好的一面,是数载光阴慢慢酿成的醇厚绵长的味道。抱歉我描述得跟吃一样,但是它们给我的感觉都是一样的,美好得让人忍不住落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