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出生命的意义 读后感3000字

读后感

活出生命的意义

作者:维克多·弗兰克尔

著名心理学家弗兰克尔是20世纪的一个奇迹。纳粹时期,作为犹太人,他的全家都被关进了奥斯威辛集中营,他的父母、妻子、哥哥,全都死于毒气室中,只有他和妹妹幸存。弗兰克尔不但超过了这炼狱般的痛苦,更将自己的经验与学术结合,开创了意义辽法,替人们找到绝处再生的意义,也留下了人性史上最富光彩的见证。弗兰克尔一生对生命充满了极大的热情,67岁仍开始学习驾驶飞机,并在几个月后领到驾照。一直到80岁还登上了阿尔卑斯山。这本书曾经感动千千万万的人,它被美国国会图书馆评选为具影响力的十本著作之一。

活出生命的意义 读后感

英国哲学家大卫•休谟曾说过:人类刻苦勤勉的终点就是获得幸福,因此才有了艺术创作、科学发明、法律制定,以及社会的变革。 在人生的所有目标中,幸福是至高无上的,其他所有目标的终点都只是去往幸福的起点。 如果你相信这一点,务必读一读这本书。

1. 时间压力,一个最普遍的幸福障碍,即时间压力--人们总是企图将越来越多的事情在越来越少的时间内做完,这严重地破坏了我们的幸福感。

2. 更幸福,我们永远都可以更幸福,没有人总是处于完美的生活状态而无欲无求。与其去问自己是否幸福,勿宁去探求一个更有帮助的问题:我怎样才能更幸福?这个问题不但吻合了幸福的本义,还表明了幸福是一个长期追求、永不间断的过程中的某一段。

3. 改变,改变是困难的。研究指出,学习新方法,建立新的习惯,或者打破旧的习惯甚至比我们预想的还要困难,所以绝大多数个人和组织的改变尝试都以失败告终。事实证明,在履行我们承诺的时候,即使这些承诺对我们是有益的,但仅仅依靠自律也是远远不够的。

4. 建立习惯与其强化自律性,不如建立固定的习惯,建立习惯要求确定行动的细节,并在特定的时间内完成。建立习惯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维持一个已建立好的习惯就没有那么困难了。

5. 对运动员来说,良好的运动表现是他们价值观的最集中体现,所以他们会在训练中养成良好的习惯;对大部分人来说,健康是非常重要的,所以他们每天都会准时刷牙。如果我们要追求幸福,认清它是最有价值的目标,我们需要为它建立习惯。

6. 汉堡模型,生活幸福的人,享受当下所从事的事情,而且通过目前的行为他们可以获得更加满意的未来。

7. 忙碌奔波型和幸福的假象,一旦达到目标之后,我们经常把放松的心情解释成幸福,好像工作越艰难,成功后幸福感就越强。因此当我们有这种错觉时,我们不由自主地就对这种生活方式屈服了。不可否认这种解脱让我们感到真实的快乐,但是它绝不应该被等同于幸福。这种幸福可称为幸福的假象,它们来自于压力和焦虑的消除,无法维持长久,因为它本身就是和负面情绪共生的。这就好比一个人头痛好了之后,他会为头不痛了而高兴。但由于这种喜悦来自于痛苦的前因,当痛楚消散,我们很快就会把健康当成一种理所当然的事,病愈的喜悦早已消失得无影无踪。忙碌奔波型的人错误地认为成功即是幸福,坚信一旦目标实现后的放松和解脱即是幸福,因此他们不停地从一个目标奔向另一个目标。

8. 巅峰体验,米哈伊•西卡森特米哈伊(Mihalyi Csikszentmihalyi)毕生致力于研究高峰体验和巅峰表现,他曾说过:人类最好的时刻,通常是在追求某一目标的过程中,把自身实力发挥得淋漓尽致之时。享乐主义者的生活完全没有挑战,不可能获得幸福。

9. 幸福的错误,忙碌奔波型、享乐主义型和虚无主义型犯了同一种错误,那就是坚持自己对于幸福的偏见。忙碌奔波型信奉的是到达谬论,即认为只有在达成一个有价值的目标后,才可以得到幸福。享乐主义型的问题在于快感至上,认为只要不断地享受短暂的快乐,就算没有未来的目标,也可以得到幸福。至于虚无主义型本身就是一种谬论,对现实状况的完全误读,认为无论自己做什么都无法得到幸福。他们最可怜,因为他们连前两种谬论中有限的快乐都感受不到。

10. 忙碌奔波型的错误观念在于,只有成功本身可以为他们带来快乐,他们感觉不到过程的重要性。享乐主义型则错误地认为,只有过程是重要的。虚无主义型同时放弃了过程和结果,他们对生活已经麻木了。忙碌奔波型是未来的奴隶,享乐主义型是现在的奴隶,而虚无主义型则是过去的奴隶。

11. 从忙碌奔波型转变为幸福型追求者,并不代表做得更少或是热诚减少,它的意义在于将正确的事情做得更好,即那些对现在和未来都有益处的事情。同样,从享乐主义型转变成幸福型,也不需要减少快乐,不同的是,学会去适当的享乐而不是无止境地放纵。幸福的人不会接受无苦,无获的观点,因为他不但享受着他所做的一切,同时也在向着目标而努力,而他们往往取得了更大的成就。

12. 同时追求快乐和快乐的意义,我对幸福的理论阐述,主要基于弗洛伊德和维克多•弗兰克的快乐原则。其中弗洛伊德认为追求快乐是人类的本能。弗兰克则认为,人类意志力的原动力来自于意义,而不是快乐。他说:人类最大的动力,来自于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在对幸福的追寻中,他们各说对了一部分。如果想要一个充实而幸福生活,就必须去追求快乐和意义两种价值。

13. 幸福和财富无关,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丹尼尔•卡尼曼在过去几年里将注意力转到了有关幸福的研究。在他的研究中,卡尼曼和他的同事们几乎没有找到幸福和财富的必然联系。

14. 建立目标才能幸福,时至今日我可以肯定地说,做一个幸福的人,必须要有一个明确的可以带来快乐和意义的目标,然后努力地去追求。但在开始探索如何去设定一个适当的目标前,让我们看看目标与成功的关系。

15.把目标作为意义而不是结果,如果想保持幸福感,必须改变我们通常对目标的期望:与其把它当成一种结局(相信它可以使我们开心),不如把它看作意义(相信它可以加强我们旅途上的快乐)。当目标被认可为意义时,它会帮助我们去规划旅途上的每一步,而不像被认为是结局时,它所带给我们的只是无数的困难和挑战。正确的目标认知,给我们的是一种安宁的感觉。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ailianmeng1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