撒哈拉的故事读后感2500字

读后感

撒哈拉的故事

作者:三毛

她以一支笔坚持看守个人文字上的简单和朴素;从遥远的撒哈拉到敦煌戈壁,她不随波逐流,也不诠释人生,只做生活的见证者;她是我们心中浪漫、洒脱、真性情的永远的三毛,永恒的传奇。她以“三毛”的笔名,写下脍炙人口的散文,造就了流浪文学的经典之作,畅销三十余年热度不减,并唤起了无数人心中的撒哈拉之梦。每一粒沙地里的石子,尚且知道珍爱它,每一次日出和日落,都舍不得忘怀,更何况,这一张张活生生的脸孔,又如何能在回忆里抹去他们。《撒哈拉的故事》记录三毛与荷西苦中作乐的婚姻生活、撒哈拉威人的异域文化,以及沙漠地带的动荡局势……十几篇质朴的散文,洋溢着旺盛的生命力,倾倒了全世界的华文读者。

撒哈拉的故事读后感

加入书架已有些日子,却一直迟迟未读,也不知自己在等什么。而今书页已翻至最后,心却好像遗失在了那片沉厚雄壮而又苍凉诗意的撒哈拉沙漠中,千般思绪,无从下笔,零零散散写下读后所感,实非点评,仅是分享。

一场由《美国地理》杂志引发的旅程,是梦开始的地方

梦,是人心之所向,它是戴望舒的雨巷,是惠特曼的草叶,是泰戈尔的飞鸟,也是三毛的撒哈拉。

三毛觉得,生命的过程,无论是阳春白雪,青菜豆腐,都得尝尝是什么滋味,才不枉来走这么一遭!于是,我们看到了这样的撒哈拉——

早晨的沙漠,展现着令人近乎疼痛的美,“像被水洗过了似的干净,天空是碧蓝的,没有一丝云彩,温柔的沙丘不断地铺展到视线所能及的极限”。这样的沙地,在三毛笔下似是沉睡女人的胴体,深厚沉静,不失美丽。

黄昏时分,是看不到王维笔下“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这里的孤烟不直,也鲜见长河,天际之下,唯有寂寞的大风搅弄无边的黄沙,在落日浸染的殷红天色下呜咽地吹过。傍晚的凉意很快覆盖了午后的炎热,大地升腾出一片诗意的苍凉。

如果说,是沙漠收容了沙,让它有所驻足,不再无依无着;那么我愿相信,是撒哈拉拥抱了三毛,令她的心得到栖息,开始坚强,不再流浪。

有一种精神文明,它的名字是自由自在的生活

初入沙漠的三毛,孤独而脆弱,一点小事似乎便能触怒她,令她竖起高冷的骄傲自我保护着。在与当地居民的日日相处中,她又渐渐拾起了与生俱来的“情调”:改造旧物作装饰,与荷西一同当“素人渔夫”赚钱,教当地女子读书,甚至扮演起了“医生”的角色,日子竟在这样的折腾中变得有声有色起来。

她学着亲近当地居民,也曾被他们的“你拒绝了我,伤害了我的骄傲”而弄得哭笑不得;在这荒僻落后而贫苦的地方,她学会了生活,看到了即使在世界的尽头,也有爱美的女子和爱吃的小孩;感受到了在物质文明差异下造成的通识教育的落后以及认知的守旧。那些感动的、欢喜的、悲戚的、无助的、绝望的、震撼的在这片沙漠中上演着,那么的自然。

或许,在撒哈拉,无穷无尽随风起舞的黄沙才是这片土地的主人,而生活在这里的人,只是掺杂在沙中的小石子。沙漠无情,风吹黄沙过,似乎能将一切的一切就此掩埋。然而雁过留声,空中氤氲的气息正是生活留下的痕迹。在这里,生命依旧欣欣向荣地滋长着,一代代的绵延着。

美丽的撒哈拉,为了能被你拥入怀中,她学会了坚毅。

“我就是要你‘我行我素,失去了你的个性和作风,我何必娶你呢”——嫁给了爱情便是这样的吧

三毛在书中这样写过:

“结婚,小半是为荷西情痴,大半仍是为了父母,至于自己,本可以一辈子光棍下去,人的环境和追求并不只有那么一条狭路,怎么活,都是一场人生,不该在这件事上谈成败,论英雄。”我想,那时的三毛定也未曾料到,有一天荷西会离开,有一天他已成为她生命中的不可或缺。

他们是这样决定的结婚——

荷西回信给我:“我想的很清楚,要留住你在我身边,只有跟你结婚,要不然我的心永远不能减去这份痛楚的感觉。我们夏天结婚好吗?”在看了这封平实的信近十遍,到街上去散步了一个晚上,回来就决定了。

他们婚礼简单又不失仪式感——

在沙漠的法院,第一次进行了公证结婚,伴着紧张而充满趣味的仪式,定下了爱情的誓约。婚后的他们成了志同道合的冒险家,一起寻化石、出海捕鱼、观沙漠之浴,平淡的日子,他们活出了精彩。

她说,“刻意去找的东西,往往是找不到的。天下万物的来和去,都有他的时间”。所以,兜兜转转,荷西来到了她的身边,带着这个倔强而一意孤行的女子走进了她梦中的撒哈拉。

如果有来生,要做一棵树,

站成永恒。

没有悲欢的姿势,

一半在尘土里安详,

一半在风里飞扬;

一半洒落荫凉,

一半沐浴阳光。

非常沉默、非常骄傲。

从不依靠、从不寻找。

初次读到这段文字,便喜欢了。其中透出的浪漫和倔强,真真是三毛的写照。我想,撒哈拉的故事还在继续,它在等,等一位叫三毛的女子,再次回归……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ailianmeng1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