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结婚第五年起,寿美子即因多发性风湿关节剧痛而入院治疗。之后她的病难如影随行。一九八二年起她终因“两上肢机能显著障碍并两下肢机能全废”而开始了病卧和轮椅的生活,日常基本依靠先生大出哲的料理。对于妻子的看护,除去外出工作时家中会延请一位护工照看外,大出哲先生从未假手他人。这个绘本便是先生手书手绘的他和妻子的故事,包括他们少年时的相恋,夫妻间日常说过的话、写过的诗,夫妇的相遇相知,也包括他们与从未停止过与病难争战的场景。全书最后是从1997年12月至1998年1月他们夫妇在一起的最后三十三天记录,直到寿美子离世。 全书文字极佳,手绘图线条简洁而意味深长。夫妻之间几十年相濡以沫的深情跃然于纸上,让人感怀不已。 “山的那一边”,常识的意义上我们称作死亡,但在大出哲先生和小稚那里却只是一个需要翻过去看的世界。他们两人在面对生死之时,仍全心全意地彼此顾惜,给彼此贡献了幸福,也给这世界贡献了纯美,还有爱的传奇。
寿美子哲,越过山去读后感《寿美子哲,越过山去》中有一首反复出现的歌谣,它唱道:
越过山去 越过山去
很多的山 已经越过
若是越过最后那座山呀
那红色提灯里
那摇曳的光
正被你守护
我们手牵着手
越过山去
“越过山去”是一种极其委婉的说法,在“山的那一边”就是常识意义上被我们称作“死亡”的地方,但在寿美子与哲的眼中却是一个需要翻过去看的世界。他们始终手牵着手,反复吟唱,没有恐惧,也没有不舍,因为他们知道终有一天他们会在山的另一边相聚,继续他们爱的神话。
在还没有拿到《寿美子哲,越过山去》这本书时,就有幸听它的责编讲述了它的故事。那时候的感觉是这对夫妻之间的感情既纯美又有些令人不解,何等的娇宠,才会让妻子称呼丈夫为“爸爸”,百般依赖;让丈夫像对待女儿一样呵护宠爱着妻子,为她做一切力所能及之事?又是什么样的精神力量支撑着他们数十年如一日面对病魔,最终从容“越过山去”?这答案唯有从书中去寻找。
阅读一对老人共同面对生命最后三十三天的记录,这本是极其残忍的一件事。没有经历过的人可能无法想象那种无力、无奈、绝望,可大出哲先生却用绘画和事无巨细的记录如实的写下这一过程。或许是不希望读者看得看过沉重,在开篇的“越过山去”中,只有如诗的文字和简单而爱意满盈的图画,图画中的形象大多是一位父亲和他挚爱的女儿,玩太鼓、哄睡觉、看花、赏星……
作者大出哲先生早年读建筑,之后转读神学,曾经在德国留学,返回日本后在大学任教,是日本著名的研究尼古拉斯-库萨方面的权威,也是尼古拉斯-库萨主要作品的译者。他和妻子寿美子相遇在乱世,若没有寿美子的帮助也许大出哲不会有后来的人生,尽管书中没有过多提及那时的情形,但从寿美子的慷慨、大方、热爱音乐、文艺等方面不难推断出,寿美子家境优渥,接受过良好的教育。
寿美子去世之后,大出哲先生的痛苦是无法溢于言表的,于是他把所有思念画在故事里,无论是有着宗教的思想精髓(报恩、奉献、对生命扬弃)的“延龄草”还是“小稚……我(好寂寞呀)”中被划去的“好寂寞呀”四个字,还有那画中日日面对稻草人的自己,无时无刻不在透露着老人的孤独、思念、心痛。但是在这样的绝望时刻,哲又回忆起和寿美子的相遇,和那时的美好。
延龄草、瓢箪、《荒城之月》、蒲公英、诗歌、摘抄、点点太鼓,以及入院后的点滴记录,日常的对话,一草一木,浓浓的爱意全都在黑字白纸,简单的绘画线条间流淌着、传递着。三十八年间,大出哲先生一定记下了无数文字,在《寿美子哲,越过山去》中,译出的仅是他们夫妻在一起最后三十三天的记录。在《后记:病院日志》中读者可以清楚地看到寿美子最后经历的痛苦,以及大出哲先生悉心照料的每一个细节,治疗、用药、病痛的反应、呕吐物的颜色、味道、排便的时间、次数、颜色、便量等等,这些都被一一记录。
本以为自己会不忍直视的内容,却被吸引着读完。或许正如序言中所言“人生处处都是软弱,处处都是疼痛,而是不是有趣,却是生活中最为珍贵的品质。”大出哲和寿美子能看见事情隐而未现的内质,能对世界好奇,有想象力,知道采取事物和生命的立场,看见美在一切不完全中,所以他们的生活始终有趣,哪怕没有子女、哪怕病痛缠身,也绝没有丧失对美好的向往。
书中寿美子摘录的“男子二十岁时应该做的事情”中写到“至上的爱,乃是牺牲自己去让对方幸福。”寿美子忍受病痛只剩一口气也不想把爱人从哲身边“夺走”,哲牺牲自己,只为让寿美子少一分苦痛与煎熬。可以说《寿美子哲,越过山去》整本书都在写死亡,也都在写爱,这样的爱有着细水长流般的坚韧,也伴随着高山仰止般的牺牲;这样的爱可以很平常,也可以很伟大。
“幸福的断片,总是有的。有些人容易看到,有些人却很难寻见。”《寿美子哲,越过山去》写出的是相濡以沫的夫妻,是毫无怨言的理解,是割舍不断的羁绊,是努力去爱的点滴。在相聚的时候珍惜彼此,在别离之后才能平静安宁,爱和幸福其实就是这么简单,和病痛和时间和空间和生死都无关,只需用心。
现在为什么小稚会叫哲爸爸,我深深地理解了。
感谢阅读“树文集”,欢迎关注loversophia。
本书评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树文,亦树人。树文书评,期待与你成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