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经》是佛教重要经典,全名《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本书是对《金刚经》的现代解读,作者采用传统和现代融合的路数。参考清朝溥畹大师注疏。及相关之科释义解,辅以梁昭明太子三十二分为科目,再于每分设立简明的标题,切入每分的中心思想,并做白话泽述、原典标点、名相注解等释义。当今社会,人们脚下步调匆忙,眼前歧路纷然,《金刚经》为世人提供持正、忠恕、勇猛精进的人生正道,并以此护持众生,像一根划亮的火柴,令听者闻者藉此鉴照到般若宅藏。本书对《金刚经》的阐述简明易懂,以图向世人证明:经典不应封藏于深山古利的“藏经楼”,而是能趋向人间各个阶层;佛陀的一言一行都印证生命的实相;佛经的一句一偈都是治病的良药。
金刚经讲话 读后感《金刚经》是我第一部读的佛教经典。以前只是大概知道几个名词罢了,虽然曾经自己也觉得自己懂一点佛学,但读没多久我就发现自己诸多误解。虽然未理解多少,或者以为理解的部分也是南辕北辙,但既然读了想了就随便写几个字吧。下面是我读金刚经讲话的一些感悟:甲:佛学经典应该是因为很早以前从梵文翻译过来的原因,保留了大量的音译。坏处是无法望文生义,好处也一样是无法望文生义。佛学不光是一门独立的学问,佛学经典里面的名词也是自成体系。因此读佛经,必须去查阅每个音译名词的原始涵义,这样虽然牺牲了阅读速度,却增长了吸收精度,我觉得这是好的。比较一下基督教,就没那么多明显的自有名词了。乙:甚为有名的“色即是空 空即是色 色不异空 空不异色”“一切有为法 如梦幻泡影 如露亦如电 应作如是观”。还有常常听到的“四大皆空”等等。在我以前的感觉,佛学好像就是一个“空”字。这个理解,我现在看来,也对也不对。空可以有很多涵义,就算金刚经里,空也不是一个意思的。有相对于“满”的空,也有相当于“无”的空,也有那难以言传的真空。目前我对于佛学中真空之理解,就形式而言有点类似量子力学中“薛定谔的猫”,但实质截然不同。要我来表达,佛家的空,是说一切(一切:物质精神,想得到想不到的,无所不包。比如,修佛之人,传佛之人,传佛修佛之法,均在一切中。)均为因缘际会而生灭,这一切,我们为了表述之便,给了个假名。这假名只是假名,只为传意,不表有无,这就是空。不该判断也不能思考空和有的问题,否则就不是空。因此,执着于“空”执着于“有”,一样入了邪道。我知道这么说可能是越解释越糊涂,或许解释的根本不对,但我目前就这能力了。丙:弘扬佛法难。在我看来最难之处,在于方法之难。讲解佛法,如果通过语言文字,实在容易误解。就算星云大师这样的高僧,我觉得此部金刚经讲话里,也有不少貌似自相矛盾逻辑不通之处。我觉得这不是佛法本身的矛盾,而是经过文字表述之后产生的矛盾。若不通过语言文字,那就是行为表情类了,比语言文字更难正确传达吧?但是因为没说出口,有悟性之人反而不容易被带歪,更容易悟。到了中国佛教生出了一大分支“禅宗”,恐怕就是因为这个原因才如此盛行。丁:修佛亦难。不能执着于相,不能执着于空。不能抱着修佛为目的去修行,不能想着以佛经为手段,更别说类似让佛祖保佑发财长命百岁之类而念的佛。要无所住,彻见非实非空。以此来看,世间几人在修佛?几个名词:般若——音bo1re3。意为终极智慧 辨识智慧。波罗密——波罗意彼岸,梵语。密意到。波罗密可理解为度。须菩提——佛陀十大弟子之一。号称解空第一。以我推断,《西游记》中悟空的师傅“菩你老母”虽然披着道家外衣,实质应该就是佛家的须菩提。关于宗教,哲学,科学的一点思考:哲学以科学为根基,超越科学但难以逃出科学的外延。宗教则和科学完全是不同路的,虽说具体部分会有重叠,但理念可说是相反的。哲学若只在科学外延中转圈,恐怕是没有出路的。哲学应该和宗教接轨,才是正道。这是我多年读哲学,加上目前读了半本金刚经的感觉。科学和哲学,都只能在我们这婆娑世界,就我们能感觉到的一切,作出解释和一些推断。也就是只能到身前事的层面。身后事,恐怕是指望不上哲学和科学的。所谓的人生意义,无非出自两点,一是民众要给自己一生以精神支撑,一是统治者为了维持统治需要制造出意义。究其实质,这身前之事,人生和狗生树生,又有多少差别?科学和哲学的路,要追寻人生意义,我多年读哲学,是没有找到过的。也有人大言不惭说所谓的意义,我看全是在那里兜圈子,自欺欺人罢了。所以,科学的意义在做事本身。哲学的意义,一在指导做事。二在思考过程本身。至于结果,恐怕还是不要奢望比较好。宗教,若信之,可有终极意义。不过……所谓儒教,我本人坚持认为因为其只谈身前事,说白了就是不错的鸡汤,可勉强算哲学(对此我存疑),算不上宗教(王阳明的心学可能接近宗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