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兰河传》,一部充满童心、诗趣和灵感的“回忆式”长篇小说。全书七章:一、二章写小城风情,三、四章谈家中亲疏人物,五、六、七章摹绘独立旁枝人物。作者用舒展自如的巡视式艺术手法,以情感的起伏为脉络,为“生于斯、长于斯的呼兰河畔的乡镇作传,为这个乡镇的风土人情,为各种各样人的生与死、欢乐与悲哀作传”。全书七章可各自独立又浑然一体,尾声余响不绝。萧红以娴熟的写作技巧,抒情诗的意境,浑重而又轻盈的文笔,造就了她的巅峰之作,为中国文学奉献了一部不朽的经典。
呼兰河传读后感【 转载自水抹微云】这是第一次读萧红的书,也是第一次从书中认识萧红。过去我所知道的萧红,无非就是鲁迅的学生,一个年轻的文学斗士,且年华早逝生命短暂。即使后来看了电影《黄金时代》,对她的印象依然模模糊糊不甚明了。直到看了这本书——《呼兰河传》,对萧红的认识才逐渐清晰起来。呼兰河,是萧红的故乡,也是她出生和成长的地方。她在那里度过了童年和少年时代,直到十九岁后离开。呼兰河,一个只有两条街道的地方,一个东二道街上有一个大泥坑的地方,一个寂寞得让人们靠流言蜚语打发时光的地方。就是这个地方,哺育了年幼而孤独的萧红。萧红的祖辈,为子孙留下了不少房产和土地。这让她的父辈能过上衣食无忧的生活。而不用像她家的那些租户一样虽日夜劳作,依然食不果腹衣不蔽体。在感情上,萧红唯一的依靠便是她的祖父。不知什么原因,萧红的父母亲对她十分的冷漠。因此,小小的萧红,便已感受到了世间的冷暖和内心的孤独。这一点跟张爱玲的童年有些相似。幸而有祖父的疼爱与呵护,萧红的人生还有一段温暖的回忆。祖父、我、后花园,老榆树、玫瑰花、蜻蜓和蝴蝶,组成了萧红心底一幅无法忘怀的图画。她自由的个性在这里萌发,敏感的内心也在此时成长。如果说,萧红家的后园是她的爱和诗。那么,她家的前院,则是残酷与现实。她家的前院,住着几家租户。这几家租户的日常,便构成了一个个小小的舞台,上演着各种人生的戏剧。漏粉的一家,住着长蘑菇的房子。那房子每天“咔咔”作响,至倾斜变形,屋架都脱开到几乎要倒掉了。然而这一家人依然稳若泰山无动于衷。他们对这“咔咔”的响声,以及房子逐日的倾斜,已经习以为常,至于麻木不仁了。“温水煮青蛙”就是讲的他们。我一直担心,某一天的夜里,房屋“轰隆”一声倒塌了,掩埋了漏粉人一家。不过还好,一直到结尾,也没有出现这个场景。看来这个歪歪倒的房子还真是结实,不用过分担心。胡家的小团圆媳妇,是这本书里着力描写的一个可怜人。十二岁的一个女孩子,因为不符合中国人传统审美——身材过于高大,见人不知害羞,走路太快,饭量不秀气等等因素,而遭到众人嫌弃,尤其是她的婆婆的恶毒改造。胡家,曾是一个令人羡慕的家庭。大家都预测,他家将来必定前途无量。因为,天时地利人和,他家都占尽了。“你看吧,再过五年,他们家不是一等户,也是二等户。”然而,小团圆媳妇却因为不合他胡家所谓的规矩,也就是不符合街坊邻居世俗的看法,而惨遭折磨。他们把她掉在屋梁上打,用烙铁烙她的脚,用针扎她,用手拧她。把一个十二岁健健康康的女孩子,折磨至心生恐惧精神失常。而后,又因此污她是妖怪附身,请大仙捉鬼降妖。各种羞辱人的招数都用尽了,最终把这个可怜的孩子折磨致死。我想,看过《呼兰河传》的人,记忆最深刻的,应该就是这个小团圆媳妇的命运了。想想,生性自由的萧红,怎么可能不离开这个落后闭塞的小城?书中最正面的一个人物,要算磨坊里的冯歪嘴子。冯歪嘴子,勤劳善良,然而地位低下。王大姑娘,模样俊俏招人喜欢,人人都觉得她应该嫁一个好人家。当王大姑娘嫁给了冯歪嘴子,逆了众人的意。以致所有的街坊都是一片骂声,一片诅咒。然而,这小两口并不在意别人的闲话,只一心过自己的日子。但是,好人的命天注定,王大姑娘最终因营养不良,于第二次生产后死去,留下冯歪嘴子和两个孩子。自此,人们又开始看他的笑话,预言他的妻子死后,留下的那个新生儿一定活不长。他们几乎是盼着那个孩子早点死去,好证明自己预言的准确性。但冯歪嘴子的行为却令这些街坊们失望了。他用心地喂养着自己的孩子,看着他长大了,会笑了。他的眼睛虽然经常满含泪水,然而当他看见自己的大孩子牵驴饮水时,眼里又充满了笑意。他要活下去,要在这片土地上扎根。其他的不再详述,有兴趣的可以再看一遍这本书。也许,在书中忽然就看到了自己的或者别人的影子,那也是说不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