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一旦育发出灵魂,他便失去了伊甸园。1916年,毛姆来到南太平洋上的乌波卢岛旅行,惊奇地发现这里正是他想象已久的世外桃源:充满异域风情的热带景貌、美丽单纯的萨摩亚姑娘,还有亘古不变的自然生活,一切宛如伊甸园般美好。然而,这里也是英、美、德三国共同瓜分的殖民地,西方的文明和技术、酒精和妓女、宗教和价值观早已颠覆了这里的宁静,白人们心安理得享受着殖民的胜利果实:低廉的劳动力、不平等的交易、绝对的服从……他们在这块处女之地上放纵、堕落,而后迷惘、绝望。只有在不受约束的环境中,人性才会显露出卑劣或高尚。6个来到岛上的人,6个不同的反转结局,毛姆以他最擅长的讲故事方式,展示了一幅人性的失乐园。
叶之震颤读后感毛姆的这本《叶之震颤》,是六篇短篇和前后两篇散文构成的。提供了几个南太平洋岛国的小型社会里面发生的特殊事情所构成,有虚构,可能也有部分真实。
和他的其它几本长篇不同,故事类型风格多样性,多面多角度的描写陈述。很多人物的行为,或者故事,我觉得还看不懂,不过也在琢磨,这也就是毛姆的魅力所在。
不论放在什么样子的社会结构,他所展示的矛盾冲突或者解决方案,都依然有魅力和吸引力的……所以,100年后的今天,他的书,仍然有广阔的市场!因为,我们还是会陷入同样的困境,做同样的思考。
社会的我和自然的我的矛盾;
人与人之间的即相亲又疏远的矛盾;
人和大自然的融合与矛盾。
有些始终是无法协调融合的,当然也没有终极方案。
里面印象比较深刻的一篇,《爱德华.巴纳德的堕落》
里面有二个主要人物的选择,爱德华和我。
其中一段:“最为重要的,是变化无穷的大海和天空,是黎明的清新、落日的美景,还有瑰丽多姿的夜色。我要在一片荒芜的地方建起一座花园。我必须创造一些东西。时间在不知不觉中过去,但愿等我成了一个老头子,在回顾往昔时发觉自己的一生幸福、简单而平和。日子虽然普普通通,但我要生活在美之中。你是不是觉得满足于这些太过渺小了?可如果一个人赚到整个世界却输掉了灵魂,那他就没什么收益。我想我赢得了自己的灵魂。”
这一段语言,就像灵魂祷告一样,充满了诱惑!
后面是他的好友的另一段向往:“她爱他。他简直不敢相信这是真的。她可爱的嘴唇等着他去亲吻。他将她揽进怀里,仿佛看见亨特电机牵引汽车公司的工厂规模不断扩大,地位节节攀升,占地达到一百英亩,看见他们出产了上百万台电动机,看见他收集到一大批名画,远远胜过纽约那些人的任何藏品。他将戴上一副角质眼镜,而她则舒舒服服倚靠在他的怀抱中,幸福地叹息一声,想象着她会拥有的精美房子,里面满是古董家具,想到她要筹办的音乐会,想到那些thés dansants[插图],以及只有最具修养的人才能参加的晚餐会。贝特曼确实该戴一副角质眼镜。”
“可怜的爱德华。”她叹息道。
这一段是世俗世界的美好,也展现了幸福快乐美好!
这两种生活,不也是每个人多少想同时拥有的吗?
这里我说说自己的想法,也觉得可能是毛姆想隐藏并展示出来的另外一个真正的方案……
极端的幸福与极端的绝望之间只隔着一片震颤之叶,生活莫不如此?
——〔法〕圣伯夫,文学评论家
以前误解了毛姆,觉得他似乎终极目标只是去为了追求美好,而去逃避现实!
人不可能避世,终究是一片在两级之间随机震荡的叶片。
他表达的应该是热爱泥沙俱下的生活本身吧![太阳][拥抱][月亮]
我到觉得用朗费罗的《人生颂》更能表达。也许毛姆和海明威一样,其实也是一个真正的战士。
“”别用忧伤的韵调向我哀叹,人生只不过是一场空虚的梦!灵魂睡去就如同死去一般,肉体也不再是原来的姿容。
人生是实在的,人生不是虚无;坟墓并非就是他的终止地。你本是尘土,复归于尘土——那不是说灵魂。
别只顾贪欢,别一味哀怨;人生的道路该另有目标——去实干吧,让每一个明天,看我们都比今天站的更高。
艺业需恒久,而光明只一晃。我们的心尽管勇敢、坚毅,却仍旧象那丧鼓在闷响,一声声送我们走向坟地。
世界就是辽阔的大战场,人生要随时准备去战斗。做一个英雄去英勇奋战,不要像被人驱使的哑牲口。
别指望未来,不管它多欢乐,让已逝的岁月也去他的蛋吧,上帝在那头上,丹心在胸窝,干吧,抓住活泼的现在,干吧。
——朗费罗 人生颂
热爱迷人的生活本身,不管是选择平庸或者在两极间震荡,还有什么比一个不可预知的未来更让人感到兴奋的呢?
不要做被人驱使的哑牲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