刀锋 读后感2000字

读后感

刀锋

作者:威廉·萨默赛特·毛姆

一战期间,飞行员拉里结识了一名爱尔兰战友,对方为了掩护他而牺牲。面对战友冰冷的尸体,拉里第一次产生对人生的怀疑:“人在死的时候,真的死得很彻底。”战争结束后,拉里没有像大家期待的那样,进入大学完成学业,毕业后找一份体面的工作,然后结婚生子。对人生的探求使他抛下了一切,从巴黎出发,遍游世界各地,循着无私与弃绝之念走在自我修行的道路上。他没有野心,对名利也毫无欲念;无论成为何种社会名流都令他厌恶;于是,他或许很满足自己选择的生活,只做好他自己就已足够。

刀锋 读后感

看完《刀锋》有几天了,一直想写一点东西,但是迟迟没有动笔,今天开始写下一点,当做是关于本书的思考,以及对人生追求的追求。最初接触这本书是在微信读书上,这本书的作者毛姆比较出名,所以看到作者是毛姆先生的时候也就直接选择了阅读,阅读了第一章就完全的被其所吸引,甚至一度导致分不清这是讲故事还是作者的自述,直到自己看了足够长时间(前言还没有结束?),才知道“我”是小说里面的“我”,并不是毛姆先生本人,虽说名姓全部相同。我认为单独这一方面,毛姆先生的叙事技巧以及完全打动了我,他在吸引我这方面做得很成功。本文的正文故事可以说是表面上跟《刀锋》这个名字丝毫没有关系了,本文男主拉里设定上是出征过一战的飞行员,经历的战争的残酷与战争时代是深深的战友情(一位战友曾为救他而牺牲),但是本文对战争的细节均为谈及,我认为原因是这样描述,让读者留下了无限的想象空间,毕竟大家都知道参加战争的人的精神不管多少都会受到极大的冲击,甚至会让一个手无缚鸡之力的孩子变成一个杀人不眨眼的杀人狂。无论是什么人种,什么民族,未处于战争状态的时候是不可能见过众多活生生的人由活变没的过程,而战争可以这样,不管是敌人还是战友,前一秒谈笑风生,后一秒化为灰烬,而领导者甚至鼓舞人们杀戮,杀死与自己素昧平生的人,我想如果稍微对人生思考的人都会三观有巨大冲击,而一些冷血杀手往往是有自己独特的杀人理解,我相信还是普通人,而且稍微思考过的普通人占多数。拉里从小受过良好的教育,而且热爱读书,热爱文学,也正是这样的出身导致了拉里后面的思想,即追求人生的意义,他没有想过从事一份不错的职业,娶伊丽莎白,过着属于普通人的幸福生活。当然,他爱伊丽莎白,但是或许他的三观已经变化,或者说战争让其明白了自己的所求,即更多的追求精神生活,并不过多追求物质。正因为如此,在伊丽莎白最后的摊牌中,他丝毫没有带着伊丽莎白过上等人生活的意思,而是说他想过的清贫生活,在拉里眼里,这样的生活没什么不好,可是在伊丽莎白眼里,这就是过着低贱的生活,她是不会过这种生活的。拉里跟伊丽莎白解除婚约之后,开始了各种游荡的过程,由于是第一人称“我”在描述,“我”也只是叙述跟“我”有着直接关联的人,本文大篇幅描述了埃利奥特,也就是伊丽莎白的舅舅,常年混迹法国社交圈的人,最大的兴致是举办让人称赞的聚会,如果有名人举办聚会不给他请柬,他会耿耿于怀,虽说在本篇故事中他很势利,追求名利,但是我很欣赏他,他有着与各种人打交道的经验,有着广阔的人脉,对家庭的装修、装饰也很有了解。这样的人可谓是世俗生活的典范。这本书刻画人物很丰满,无论是主角还是配角都表现是十分真实,很多事情都符合人性,没有为了实现某种目的而特意让故事发展跑偏的情况,里面关于人生的探索也可以说是读起来淋漓尽致,有艾奥利特作为世俗生活的典范对拉里的评价,有比较中规中矩的作家“我”与拉里的人生意义的讨论。本文重墨刻画艾奥利特的原因或许是跟拉里形成完美对比,两人像是两个极端,不过拉里也不是完全脱离实际,只不过他确实不在乎物质,甚至把钱财都花尽才罢休,而他花尽钱财的原因仅仅是不想有那么多的钱,他的目的是让自己挣得钱和自己的花销刚好平衡。如果说是我本人的看法的话,我更想做本文中“我”这样的角色,因为我没有拉里那样的勇气,也同样没有艾奥利特那样的野心,不过人都是没有极限的,不是吗?最后想说一下译者的问题,我最开始看的是江西人民出版社出,韦清琦老师译的版本,后来看了南海出版社刘勇军老师的版本,最后又买了上海译文出版社周煦良老师译的版本,不过我认为还是韦清琦老师译的最好,完美平衡了谈话与叙事直接的方式的掌握,而读刘勇军老师的版本有时候对话也会出现很文雅的词汇,虽说这样译没什么不好,但是我认为在平时的对话过程,很多词还是以口语化为主,最后就是周煦良老师译的版本了,我认为他的译本未免距离现代时间过长,导致很多句子不符合现代句式,让我读起来感觉很不解。 2018.4.7于宿舍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ailianmeng1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