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刻意练习:如何从新手到大师》读后感_4000字

读后感

《刻意练习:如何从新手到大师》读后感4000字

曾经网上有一句话特别火:“以大多数人的努力程度之低,根本轮不到拼天赋。”很多人看到这句话后就以为,既然大家都不够勤奋,那么只要多努力一点点,那就可以把许多人碾压下去了。

我们都听过南辕北辙的故事,目的地在南边,而车子却在向北行驶。如果你的努力的方向和目的地相背而对的话,那岂不是越努力,就距离目的地越远呢?

人们都以为杰出源自于“天赋”,天才们却说:我取得成就是因为我找到了最正确的练习方法。

著名心理学家安德斯•埃里克森研究了在一系列行业中取得较高成就的人物:记忆冠军、国际象棋大师、芭蕾舞表演者、富兰克林等,这些杰出人物所采用的提高技能最有效的方法,都遵循着一系列普遍的原则,他将一系列原则命名为“刻意练习”。

在《刻意练习》这本书中,详细介绍了刻意练习的一系列原则,让学习者可以在工作和生活中运用刻意练习的方式来提高自己各项技能,他还给出了一个人从初学者到卓越者的发展路线图。

有目的的练习

在《刻意练习》这本书中,史蒂夫•法隆通过某种练习,把记忆数字的数量从最多能记住8个或9个提高到90多个。他所采用的这种方法被作者艾利克森称之为“有目的的练习”。这种方法与“天真的练习”相反。

有目的的练习有以下4个特征

有目的的练习具有定义明确的特定目标。目标有两方面的内容,第一个是总目标。也就是说,你要清晰的知道自己通过多长时间的练习,最后可以达到怎样的一个效果。

当然,当我们是一个技能小白的时候,难以对自己能力进行准确评估。如果过于高估,制定了很高的目标,随着计划的推进,自己却以龟速爬行,站在山底望着高耸入云的山顶,自信心受到严重打击。如果过于低估,每次的任务量都轻轻松松完成,拉长了战线,自我感觉进步不大不尽如人意。

在我们制定好目标后,可以去请有经验的人士,帮我们做工作量的把关。或者参考一下学习者的平均技能练习时间,定下一个较为折中的目标,再根据自己的练习情况定期调整。

第二个方面是:我们要将总目标进行分解,转化为一系列可以指导自己练习的小目标。也就是说,分解出来的小目标要能够清晰地指导你接下来具体都要做些什么。两个月学完英语音标,一天一个,再预留十二天复习,这个是明确的目标吗?不是,需要明确到每天具体学习哪些音标,自己要练习哪些材料,后面十二天的复习计划具体如何安排。

通过一步步的执行小目标,最终实现长期目标。

有目的的练习是专注的

有目的的练习需要一个人排出外界与头脑中的干扰,完全沉浸在当前的任务中。在我们开始练习之前,就要给自己创造一个更容易集中注意力的环境,例如,事先准备好要使用的一些工具材料,准备好一杯水,放松一下心情,告知同事或家人自己需要忙一段时间等。

有一个著名的学习效果公式:学习效果=学习效率*时间。

在时间同等的情况下,学习效果与学习效率呈正相关,效率越高,效果越好。恐怕没人会觉得自己在边跑神儿的情况下,效率是极高的吧。要想取得进步,我们必须完全把注意力集中在当前的任务上。

番茄钟法是一种极好的工具,每专注25分钟(这个时间并不是绝对的,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灵活调整,但时间最好不要超过一个小时),起身休息五分钟。在番茄钟开始之前,明确自己在这段时间内所需要做的事项。

有目的的练习包含反馈。

有目的的练习还要求我们在练习的过程中能够及时获取到反馈。反馈包括两方面的,正反馈和负反馈。

正反馈就是我们在哪些地方做的比较到位,对于目前自身情况有一个明确的认知,在接下来的练习过程中,可以适当减少这部分的练习频率。

负反馈是能够准确辨别出来你在哪些地方还有不足,以及为什么存在这些不足。这些不足就是我们的能力有待提升的点。我们不能指望错误之处不加以纠正,只是单纯依靠重复练习就能达到自己希望的水平。在练习口语过程中,某个音标发音不准确,中途没有收到反馈加以纠正,那么我们最后讲出来的句子也必然只是包含错误的发音。如果能够找到水平高出一筹的人及时给予反馈,加以练习纠正再好不错了。如果找不到有经验的人,那么我们就只能依靠自我反馈。自我反馈要求你对于什么是正确的有明确的认知,然后对自己的行动步骤一步的检察,最后再进行脚正练习。

有目的的练习要踏出舒适区

舒适区是指一个人所表现出来的心理状态和习惯性的行为模式,在这种状态或行为模式下,人们会觉得舒服,放松,有安全感,不会产生负面情绪。人一旦走出这个区域,惯有的心理或行为模式被打破,就感觉自己受到了挑战。

有目的的练习是一个人习得新技能所必需要经历的阶段,从零到一,从一到一百。一个原本不会摄影的人,要掌握大量相关理论知识,并且要能够识别环境对成像效果的影响,这项新技能的加载,必然会导致大脑中相应的区域发生相应的变化,打破原来的稳定状态,这不会是一个舒适的过程。

一个不经常跑步的人,想要参加全马或半马,要将身体调节到适应跑步的状态。从只能适应5km/h的强度,提高到10km/h的强度,要把自己从很舒适的感觉中拉出来,一点点强化,直到达成目标。如果不走出舒适区,创建新的舒适区,自己只能永远在原来的那个速度上打转。

大家在练习骑自行车这项技能时,都有用过“有目的的练习”的方法。

回忆一下我们练习的整个过程。大目标:能够不靠人扶,自己骑车往前走。

小目标:1.扶着车把,溜行的过程中,车子不倒;2.踩着脚蹬,能够骑上几圈;3.尝试较长距离的骑行。

在骑车时,我们所有的注意力都集中如何保持身体平衡,不让车倒地将自己摔伤了,以及如何绕过前方可能存在的障碍物。这种专注甚至会让我们听不到身边的朋友们在讲些什么话。

身边陪练的人会充当反馈者的角色,时不时提醒你一句:太快了,太慢了,车把往哪个方向挪。如果只有自己的话,也会在大脑中回顾摔倒的过程,揣测接下来自己该怎么做。

这当然是一个走出舒适区的过程,从不会到会,我们要克服心中的恐惧感,不断寻找平衡的感觉。

刻意练习

在一些发展比较充分的并且还在持续稳定进步的行业或领域里面,前辈们所积累起来的经验和技能被不断传承下去,例如一些音乐舞蹈领域、体育领域、国际象棋、记忆领域等,从新手成长为高手,都遵循着一系列非常相似的原则,这些原则被作者称为“刻意练习”。

刻意练习和有目的的练习还是有些区别的,区别点主要在于刻意练习需要一个得到合理发展的行业或领域。人们对于什么是那个行业或领域里面的高水平水准有着清晰而一致的认知,能够将杰出的从业者与刚入行的人显著区分开来。这个行业一定不是新兴的行业或领域,对于什么是行业内的高水平标准还没有形成公知,处于一个谁说谁有理,百家争鸣的一个状况。

在有目的练习的基础上,刻意练习还需要一位能够给学习者布置练习作业的导师,导师已经达到了一定的高度,肯定比学习者水平要高,能够给学习者提供行之有效的练习方法,并及时给予指导和反馈。

刻意练习具有以下特点

1. 刻意练习所要发展的技能,是已经拥有一套行之有效训练方法的技能。

刻意练习所使用的领域,已有人摸索出来了一套高效练习方法,我们要做的就是根据自己导师或者教练制订的计划练习即可。

2. 刻意练习有一个定义良好的目标。

3. 刻意练习需要专注。

4. 刻意练习要超出人们的舒适区,并且要求人持续不断地尝试刚好超出他们能力的一些事情

5. 刻意练习既产生有效的心理表征,又依靠有效的心理表征。

《刻意练习》这本书中,给心理表征下的定义是“心理表征是一种与我们大脑正在思考的某个事物、某个观点、某些信息或者其他任何事物相对应的心理结构,或具体货抽象。”简单来讲:你在大脑中如何描述你正在想的哪个东西。

举个例子,提起苹果,我们就在大脑中想象出一个“苹果”的图像。如何向其他人描述苹果呢?有人说:苹果是一种水果,红红圆圆的,酸酸甜甜很好吃。有人会在这个基础上加以补充,苹果富含丰富的维生素和矿物质,热量很低,苹果中的营养成分可溶性很大,很容易被人体吸收。还有人会给你列出一大堆苹果的食谱,与其他食物怎样搭配起来才好吃。还有人能够将苹果的演变史娓娓道来。

就是在你大脑中浮现的这些信息构成了某种东西在你心中的心理表征。有些人的心理表征会比其他人的更为详细精确具体。

我们在练习的初期,正是依据自己已经建立起的心理表征-也就是自认为正确的方向去练习。随着练习过程的不断深入,我们会从外界持续获得知识,来完善已经建立起的心理表征。

所以刻意练习是一个既依赖心理表征,又逐步完善心理表征的过程。

6. 刻意练习包含反馈

在刻意练习初期,学习者多依据导师或者教练来对自己的表现进行监测,指出练习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随着练习的推进,学习者自身水平的提高,将主要依靠自己逐步建立起来的心理表征来进行自我监测。及时发现问题,并作出相应的调整和改正。

如果在你所处的行业或者领域之中,你可以完全使用刻意练习的方法,那么你应该采用它。如果处于一个刚兴起的行业,那么应该让自己的练习方法尽可能多地采用刻意练习的原则。它向我们提供了一条从平凡走向卓越的有效路线图。

如果你希望自己变得更擅长某件事情,那么通过刻意练习,你就可以做到。通过刻意练习,我们可以通过不断挑战自己的舒适区,将不可能变为可能,并迫使自己的大脑和身体作出相应的改变,来适应对于自身的挑战。

刻意练习,是一种按照你自己的选择构筑自身能力的有效方法。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ailianmeng1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