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特的一生(精装珍藏版)》读后感1600字
2019NO.3 最近因为《秋叶:如何高效读懂一本书》中的介绍,看了《奇特的一生》,一部以真人真事为素材写出的纪实散文,本以为会是讲述时间管理的方法论,但其实是讲述一个将自己的一生用时间来计划的人——柳比歇夫的传记,他的生活可以一小时一小时地回顾,从1916年开始记日记到去世的那一天,一天也没有间断过(革命时期,战争年代,住院时,出门考察途中的火车等等情况)!说实话,看到后面觉得挺无聊的,枯燥,一度看不下去,很佩服作者能够通过一大堆的资料,还原柳比歇夫56年一直坚持做的事。柳比歇夫通过记录每个事件的花销事件,通过统计和分析,进行月小结和年终总结,以此来改进工作方法、计划未来事务,提高对时间的利用效率。
我们的记忆是靠事件来回忆,我们的生活是拿事件做标志。只有记录下来,我们才可能抓住变幻无常、流水飞逝的日常生活,抓住我们没有觉察到的、损失掉的、不知去向的时间,而不是到明年的年初想想前年立下的今年没有完成的任务,再唱一首《时间都去哪儿了》,然后再继续荒废每天的24小时。
他的时间统计法最大的特点是:他不仅坚持每天写自己的时间清单,还做了时间不同用途的分类详细清单,每天每个周末每个月每个季度每年,他都会汇总统计自己的时间支出,核算自己用在工作上的有效时间是多少。
日记的格式:某年某月某日某事,花费多少小时,多少分钟。
总结一下《秋叶:如何高效读懂一本书》里关于柳比歇夫的问题
1.为什么柳比歇夫能如此自律?
因为他拥有伟大的目标,致力于昆虫分类,这个工作的工作量太大,大到他一再压缩他的野心,把分类的目标从昆虫压缩到一个小门类。只有拥有伟大的目标的人,才能真正感受到浪费时间的可耻。
所有伟大的目标,必须分解成为一系列可以看到的步骤,你每天推进一点点,就会离目标近一点点,这种不断推进的感觉会让你更好地坚持你的目标。不是马上就能实现的目标,而是你伸手够不到,需要全力起跳才能够到的目标。“Rome was not built in a day”“一口气吃不成个大胖子”,一点点来,逐步完成,不放弃自己,才能慢慢看到希望。
2.如何像柳比歇夫一样知道时间的长度?
有意识的训练自己,对时间建立感觉,在需要看时间之前,先问问自己现在几点了,然后再看表。
3.怎样记录时间清单才有用?
明确找到自己时间管理的目标(是统计每天有效工作的时间长度还是其他),合理安排碎片时间(保证安全的情况下,多利用碎片时间,如背单词,上下班路上可以听,洗澡时可以外放,跑步运动时也能听,蹲马桶时也能顺便记几个等。减肥,如果不远,走路上下班,爬楼梯代替电梯,看电视的时候做几组深蹲等等)。
4.用时间框架来安排时间,而不是事件驱动?
眼光放长远,用一生的时间当一个整体的框架来利用和规划,而不仅仅是规划明天、下周,或者是一年的工作。
5.紧张的工作和享受生活有矛盾吗?
越是紧张的工作,越是压力大,越需要工作之外的活动来排解压力,让自己获得能量继续投入工作。越是压力大,越要忙里偷闲安排别的事情。
之所以觉得有矛盾,大致是陷入了死循环。越觉得压力大,越把时间全部用于对付压力,越是把时间用来对付压力,越觉得生活无趣,越觉得生活无趣,越对压力索然寡味无力挑战,越是无力挑战,越是整个人身心疲惫,效率低下。
6.如何才能更好地成长?
我们研究别人的时间管理方法,本质上是通过种种对比分析,找到自己的时间管理方法。市面上提供了形形色色各种各样的时间管理法:艾力的34枚金币时间管理法,博恩崔西的吃掉那只最丑的青蛙时间管理法,劳拉范德卡姆的时间管理手账,还有知乎上各种时间管理的精华帖。这些都是他们根据自己的情况总结出来的,照搬别人的观点,不顾自己的真实情况,像柳比歇夫这种苦行僧式的生活不能适合所有人,适合自己实际情况,能达成自己目标的,可以让自己感到幸福的,就是好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