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职业是小说家》读后感1600字
前段时间看了《我的职业是小说家》
作者是村上春树
可能是被村上春树老人家的名气吸引
又或许是想借这本书参透成为“小说家”的奥秘
总之 我开始了对这本书的阅读
贯穿全书 都是一些平实的语言 没有华丽的词藻
但这些浅显易懂的文字却深深地扣住了我的心
向来是对电子阅读三分钟热度的我
这一次完整的在电子设备上看完了一本书
这些浅显易懂的文字 显然扣住了我的心
我不得不佩服村上春树老人家的逻辑表达能力
作为一名English Learner
显然我与作者是能产生很多共鸣的
一开始写作的村上春树采用了“外语式创作”
何谓外语式创作?
笼统的来说就是把脑海中的文字用英文写下来
再一股脑全转换成日文
这与雅歌塔·克里斯多夫的创作方法极为类似
只不过后者是先用法语 再转换成匈牙利语
但此二人都成功催生了属于自己的新文体
这也不难怪为什么总有人这样评价村上春树的作品——“带着一股翻译腔” 以及村上春树直接将“翻译”当成了他的工作
除了惊羡之余 也只能偷偷感叹一句天赋使然
又想起去年的泛读老师鼓励我们用英文写日记
尝试每一次用英文发朋友圈
我便固执的开始了偶尔的“英文式微博”
充其量不过是一些简单的单词与句型
但也还较为满足
撇开村上春树的创作不谈
“我的职业是小说家”
不知你们是如何看待这个标题
在看这本书之前
我曾一度以为换成“作家”更为合适
也猜测过是否因为他认为自己的文学成就在于“小说”方面的创作
又或许是因为他根本没有想要区分“小说家”与“作家”的概念
我又不由想起了我自己
大概十几年前吧 从我能识字开始
“作家”这两个字便在我心里扎了根
我不止一次的渴望这份职业
尤为强烈的是在初中 近乎于日日夜夜的期盼
大概那时候文学在我心里还是有很高地位的
其实那时我对作家二字的理解很狭隘
认为将自己的观点表达出来 感染他人
便是对的 便可以“作家”自居
这也是我后来开微信公众号写东西的原因
可能那时候的我比较符合“愤青”这个词
不论遇到什么 都爱以自己的三观上去评论一番
更为可怕的是我认为自己说的都是在理的
这大概是我人生中最为自负的阶段
而后 我又经历了最为“自卑”的阶段
我将这里的直接原因归咎于我大一的工作
大一凭着对做公众号的经验进了院新媒体部门
开始运营学院的微博微信
最初还是抱着极其兴奋的心情的
毕竟这意味着我写的东西即将被更多人看到
而这是我一直以来在追逐的梦想
但很快 这个梦就破碎了
首先是主题的limitation 很多想写的主题不被允许 其次是一周一次的选题会议 让我觉得枯燥至极 最后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我渐渐发现 前一天写的文 在第二天被推出后
连我自己都看不下去
一个打动不了自己的作者又如何去打动他人
或许这也与我们学院微信的粉丝一直不多有关
开始努力写的稿子无人问津
渐渐地 我也对这件事失去了热情
总之 大一那一年
我并没有创作任何“作品”
甚至开始有点“江郎才尽”的意味了
轮到我赶稿 我也总是避免一些需要表达我个人观点的主题 因为那时我已对自己失去信心了
我无法直视自己写出来的东西
更是对自己的“三观”持怀疑态度
很多次写的东西也被我不知潦草的丢往何处
唯一印象深刻的大概是五月20岁生日的时候
熬夜写了一篇小反思
似乎是类似于autobiography这样的文体了
大一结束后的暑假
我开始了对小说的“创作”
第一部小说 主角以我为原型
第一晚开始构思 着笔 从此一发不可收拾
我享受极了这个过程
在故事中 那个人便是我
她可以说出任何我想说的话
而旁人毫不知情那是我想说的
我可以将每个角色分配一点我的特征
而旁人只以为她是我笔下的一个人物
这就好像是你在别人眼下夸张的演戏
明明演技很浮夸 别人还为你拍手叫好
我终于尝到了一点“创作”的乐趣
或许村上春树老先生的这本书想要表达的思想境界是更高的
而思想拙劣文笔稚嫩的我只能参透这一层
“作家”与“小说家”是不同的
从此 再也不想追逐“作家梦”
而只愿成为“小说家”
只盼能说上一句
“我的职业是小说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