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孤独》读后感2900字
加西亚·马尔克斯:《百年孤独》2
(接上)
布恩迪亚家族显然是不承认神的存在的,因此他们在灵魂层面的百年孤独显露无疑。在马孔多,一个神甫在战争屠杀来临时试图显现临空飞翔的神迹挽救被屠杀的命运,结果还没飞就被一排子弹打死了。神恩无用,至多可以达成一种尚有来世的安慰,却根本不能拯救人于此世的百年孤独。
问题还在于:如果来世依旧孤独,或者天堂依旧孤独,那么要来世何用?神恩何用?
问题更在于:如果能够解决孤独呢?消除孤独呢?比如一朵花的绽放,无须意识无须精神。如果这样,那么来世又有什么意义?天堂又有什么意义?神恩又有什么意义?
“就算你不敬畏上帝,也该敬畏金属。”
上帝和神恩并不能拯救布恩迪亚的百年孤独,亦同样不能拯救这个世界上任何一个人的孤独。那么“金属”呢?金属在这里意味着黄金,意味着人类的科技文明。
“何塞·阿尔卡蒂奥·布恩迪亚当初建功立业的雄心,迅速在磁铁迷狂、天文演算、炼金幻梦以及见识世上奇观的热望中消磨殆尽。”
布恩迪亚很快迷失在科技文明的创造里,最终迷失了自己。文明不能拯救他的孤独,反而使他更加孤独,使他的孤独上升到了一种不生不死般的存在境地。从此,在他的百年孤独里,只剩下唯有他自己能听懂的话语。他不再关注任何人,他的子孙,甚至他的爱人,造就了整个布恩迪亚家族的乌尔苏拉。
在梅尔的族人协助下,在布恩迪亚的子孙无尽努力与际遇之后,马孔多最终还是连接上了外部世界。看起来,在地理上,马孔多不再那么孤独,然而这只不过是表象而已。事实上,马孔多陷入了更加孤独的境地。
“我已被任命为本镇的里正。”何塞·阿尔卡蒂奥·布恩迪亚看都没看那任命书一眼。“在这个镇上我们不用纸片发布命令。”他镇定自若地说,“另外希望您弄清楚,我们不需要里正,因为这里没有什么可纠正的。”
政治介入了马孔多,然而带给马孔多和布恩迪亚家族子孙,无非是灾难,战争和没完没了的悲剧而已。政治不但不能带给马孔多以安慰,带给人们以更多的对于未来信心,反而加重了人与人孤独。
“奥雷里亚诺·布恩迪亚上校发动过三十二场武装起义,无一成功。他与十七个女人生下十七个儿子,一夜之间都被逐个除掉,其中最年长的不到三十五岁。他逃过十四次暗杀、七十三次伏击和一次枪决。他有一次被人在咖啡里投毒,投入的马钱子碱足够毒死一匹马,但他仍大难不死。他拒绝了共和国总统颁发的勋章。他官至革命军总司令,从南到北、自西至东都在他的统辖之下,他也成为最令政府恐惧的人物,但从不允许别人为他拍照。”
这是布恩迪亚子孙中最为威武杰出者,用世俗的眼光去判断,我们不免惊叹于其之荒谬的杰出。然而,这不过是布恩迪亚子孙中最有世俗成就者对抗孤独的方式罢了。尼卡诺尔神甫在病榻上说:“这实在荒唐,基督信仰的卫士摧毁教堂,共济会的人却下令重建。”
自由或者保守,不过是人们选择对抗自身宿命中的百年孤独的不同方式罢了。
“一个人能娶自己的姑妈吗?”他惊异地问。
“不光可以娶姑妈,”一个士兵回答,“我们现在跟教士打这场仗,就是为了让人连亲娘都能娶。”
政治和宗教的荒谬不但不能拯救人们的百年孤独,反而把这种孤独进一步的向前推进,走向万劫不复的最终玉石俱焚的毁灭深渊。那是马孔多的宿命,是布恩迪亚家族的宿命。我们说,这也很有可能是我们整个人类的宿命。
现在我们来关注一下乌尔苏拉。由始至终,乌尔苏拉的孤独都比较另类,在马孔多,她的孤独更多的象征着某种自然的精神。布恩迪亚家族的人每一个都有其自带的孤独宿命,乌尔苏拉对此有着深刻的认识。在布恩迪亚家族的子孙处于战争的泥沼之中不可自拔时,乌尔苏拉的训斥对于我们这个现实世界,仍然有其虽然无力却不免令人为之一振的意味:
“诸位把这场可怕的游戏玩得很认真,你们做得不错,因为你们是在履行自己的职责。”她对法庭成员说,“但是请别忘了,只要上帝还让我们活着,我们就还是母亲;不管你们有多么革命,只要没规矩,我们就有权脱了你们的裤子打一顿。”
在面对布恩迪亚家族的子孙时,“和奥雷里亚诺一个样,”乌尔苏拉感叹道,“世界好像在原地转圈。”
世界在原地打转,自由与保守,战争,文明的严谨,财富和香蕉公司等等,无论如何变化,人们的孤独不变。属于人的百年孤独不变。
作为布恩迪亚子孙的阿尔卡蒂奥在战争中被宣判死刑说:
“告诉我女人,”他声音非常平静,“给女儿起名乌尔苏拉。”他顿了一下,重复道,“乌尔苏拉,跟她祖母一样。再告诉她如果生了男孩,就叫他何塞·阿尔卡蒂奥,但不是随他伯父的名字,而是随他祖父。”
这是一种宿命的轮回,而这种宿命不是别的,仅仅只是不断重新开始的一个个人的孤独,属于他们一生的百年孤独。作为马孔多自然精神的乌尔苏拉宣布了自己的死亡日期,在她死前,大地出现了异象。在乌尔苏拉死后不久,布恩迪亚家族绝灭,马孔多消亡。个体的百年孤独归于永恒孤独。
关于对“孤独”这个意象的挖掘,我们回顾这部小说时,仍然不得不惊叹于作者精确而深刻的描述:
“失眠症最可怕之处不在于让人毫无倦意不能入睡,而是会不可逆转地恶化到更严重的境地:遗忘。也就是说,患者慢慢习惯了无眠的状态,就开始淡忘童年的记忆,继之以事物的名称和概念,最后是各人的身份,以至失去自我,沦为没有过往的白痴。”
一个人为什么会失眠?因为孤独感。
“那是一个讲不完的故事,讲故事的人问大家要不要听阉鸡的故事,如果大家说“要”,他就说没让大家说“要”,而是问大家要不要听阉鸡的故事;如果大家说“不要”,他就说没让大家说“不要”,而是问大家要不要听阉鸡的故事;如果大家都不说话,他就说没让大家不说话,而是问大家要不要听阉鸡的故事;而且谁也不许走,因为他没让人走,而是问大家要不要听阉鸡的故事。就这样继续下去,整夜整夜重复这一恶性循环。”
一种对抗孤独感的方式,痛苦的无聊。
“一个人的时候,何塞·阿尔卡蒂奥·布恩迪亚在一个有无穷房间的梦中得到慰藉。他梦见自己从床上起来,打开房门,走进另一间一模一样的房间,里面有同样铸铁床头的床、同样的藤椅和后墙上同样的救难圣母像。从这一间又进入另一间一模一样的,如此循环,无穷无尽。”
世界是孤独意象的无限轮回,每一代每一个走过的人可以不一样,而这种精神意象则完全一样。
“时间在她织绣寿衣的指缝间流逝。在人们的印象中,她似乎白天织晚上拆,却不是为了借此击败孤独,恰恰相反,为的是持守孤独。”
一件不断拆了又织,织了又拆的毛衣。这个意象很近于西西弗的故事,区别在于西西弗是受到惩罚,毛衣是对抗孤独。
最后,让我们回到小说结尾:
“他再次跳读去寻索自己死亡的日期和情形,但没等看到最后一行便已明白自己不会再走出这房间,因为可以预料这座镜子之城——或蜃景之城——将在奥雷里亚诺·巴比伦全部译出羊皮卷之时被飓风抹去,从世人记忆中根除,羊皮卷上所载一切自永远至永远不会再重复,因为注定经受百年孤独的家族不会有第二次机会在大地上出现。”
这绝不仅仅只是被作者严格限定在马孔多这个孤独小岛,布恩迪亚这个家族的百年孤独的故事;它更是一个世界,一个整体人类的孤独往事,且极有可能意味着整个人类的最后一人解析永恒孤独的秘密后,然后世界与人类共同消亡,归于寂静的永恒孤独。
2019-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