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900字
再一次通读此书,又有新的体会。是时间的功效?还是哲学史的成效?
这本书对于系统认识中国哲学必不可少。尤其是当你审视世界哲学后,这种感觉更强烈。作者是站在世界哲学的角度来看待中国哲学史的。巧的是,作者研究中国哲学的时点,介于文言白话文交接的世界,西进东守的时代。既有继承又有东西融合。
作者在书中指出,中国哲学研究传统是为了提高人类精神,而不是增进正面知识。因此较多采用负的方法,而不是西方哲学习惯的逻辑方法。这是中国哲学的特性。
作者精辟总结,中国哲学的精神品格是“内圣外王”,中国哲学的使命就是使人得以发展这样的品格。内圣外王,曾国藩家书也有总结。英雄所见略同。
如果把黑格尔的《世界哲学史》拿来,与本书对照着看,我们可以迅速发现中国哲学的特点与不足。地域特性、农耕文明、中央集权一定程度限制了中国人的哲学精神。在超越社会道德普世价值探索方面,在芸芸众生的可习得方面,传统中国哲学有着自身的不足。人无完人,同样也没有完美的民族,人类是有限的。
书中谈到中国传统价值与文化。就文学、艺术和生活方式而言,汉代的风格是庄严、雄浑,晋代的风格是俊雅和旷达疏放。竹林七贤诠释了人们超越事物差别之后,得以不再依循别人的旨意生活,而率性任情地过自己的生活,庄周梦蝶一样充满风流与浪漫精神。
中国儒学是不断更新的过程。程颐与朱熹创立“理学”,程颢、陆象山与王守仁创立“心学”,并把宇宙心融入心学。程颐说“涵养须用敬,进学则在致知”,朱熹主张“性即是理”,王阳明《传习录》说“心即理也”,修齐治平本质就是“致良知”。
根据人生哲学思想差异,作者把人生境界分为四类:一本天然的“自然境界”;讲求实际利害的“功利境界”;“正其义,不谋其利”的“道德境界”;超越世俗、自同于大全的“天地境界”。
其中天地境界也可称之为“哲学境界”,人在这个境界内追求“成圣”。人在道德境界中生活的衡量标准是“贤”,它的含义是道德完美。
在哲学领域,该书属于通俗易懂的好著作,不像许多西方哲学论述那样晦涩,实在值得一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