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最后的读书会》读后感_1600字

读后感

《生命最后的读书会》读后感1600字

五分之于我,是值得购入书房多次品读的好书。《生命最后的读书会》(以下简称读书会)看了很长时间,中间一直会不自主地想起之前的《皮囊》,两者确实有许多可以对比讨论的地方,直到阅读完毕我都深感相见恨晚,如果早一点拜读这两本书就可以毕业论文好好研究下了,而不是现在这样的零星拙见示人,见笑了。
文体和内容上来说,二者皆为回忆性记事佳作,《读书会》以时间的发展为顺序讲述自己在母亲癌症至去世这段时间内与其关于书本的讨论,以及母亲和身边人发生的事,穿插着许多关于人性和生死的思考;而《皮囊》一书是由一个一个单独的主题章节构成,有很多关于父亲去世前后的故事,但也讲述了一些童年具有重大意义的人和事,当然了,对于大自然、人性、生死的思考,也是从不间断。
阅读感受方面来说,威尔的文字总让我觉得在沐浴阳光,最多只是觉得有淡淡的忧伤,直到“芒果的滋味”一章出现,文中演讲者关于自己悲惨遭遇的讲述让我的心灵受到了极大的震撼,但其它时间,我都被书中描述的良好的家庭氛围深深感染着,真的,我不羡慕人家有几套房几辆车,但是威尔的家庭氛围优良到让我嫉妒的地步;回忆《皮囊》的阅读过程,真的是很沉重很沉重,沉重到我推荐给好友阅读之前都在想会不会影响他的情绪。生死的确是严肃的话题,但是造成两种不一样的阅读体验,我想,是两位濒临死亡的亲人不同的心态和性格导致。
我说了如果早一点拜读,我的毕业论文就会命题为“浅析中美当代对生死的思考——《读书会》和《皮囊》的对比”,所以我下面就简述二者的部分差异与类似。
首先,刚开始意识到死亡的时候,威尔的母亲只是难过了一阵子,但蔡崇达的父亲却倔强了好久才承认自己病了,这和信仰有很大关系:在身为基督徒的威尔母亲眼里,死亡不过是另一个开始,主耶稣会一直在她身边,所以她可以很快接受和面对;蔡崇达的父亲虽说偶尔求神拜佛但其实没有完整成熟的信仰体系(大多数中国人都是这个状态),所以说人的力量实在渺小,渺小到横祸来临我们根本无处适从。
其次,接受治疗的过程中,蔡崇达一家人太辛苦了,妈妈还在加油站辛苦的上班,姐姐照顾父亲和家人,蔡崇达北京辛苦打拼还要经常回来看顾家庭;而威尔一家人真的每个人都很有本事,良好的教育背景和经济条件让他们全家能有很好的治疗环境,也能够更快地接受现实。但是,威尔一家会在闲暇时看书,通过彼此交换阅读体验来增进感情缓解压力,而蔡崇达的母亲却陷入自己的倔强里——非要修建老屋完成父亲的心愿,本来就缺钱,修房子更缺钱。
还有一点,我们能看到蔡崇达的母亲在其丈夫去世前后都求神拜佛甚至找灵媒求助,这是她的价值观和信仰,她认为这样有意义能心安,所以蔡崇达放任她去做。再对比威尔的母亲,绝不局限于自己的世界,癌症期间还在不停地奔波公益,整本书最让我感动的就是她为这个世界的美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她让我知道了什么是大爱无疆。
还有很多可圈可点可以对比的地方,篇幅原因暂且不叙。
《读书会》其实不仅让我联想到《皮囊》里的父母,也让我想起了梁实秋的妻子,梁夫人和威尔的母亲虽然信仰不一、文化有高低,但是都对这个世界很友善,回想起自己,对这个世界的贡献是否已经停止了呢?大学时代一直在努力影响他人,不管是阅读还是锻炼,自己带动过很多人,给他们带来无数的正能量,也曾经是很多人的榜样,但是现在呢,似乎只知道赚钱为自己活,不仅累,而且不开心。额,扯得远了,果然好久没写文章,乱了,哈哈。
总之,这本书教会我们不能停止阅读,也倡导我们要多为这个世界的真善美做贡献,同时,关于死亡这个我们不得不面对的问题,也给了我们年轻人很多思考和帮助。对于我个人而言,也为我以后如何教育孩子关爱家庭提供了很好的榜样。佳作就是这样,会对你的一生产生影响。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ailianmeng1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