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美亞馬遜讀者★★★★★推薦 你的細菌決定你愛吃的東西,你的直覺來自細菌的感覺 人類和細菌,誰才是身體的主人? 腸子裡的細菌會影響我們的個性? 皮膚上的細菌會影響我們挑選喜歡的對象? 天天用肥皂洗澡反而更容易產生體臭? 如果你覺得這些問題很不可思議,你該繼續看下去。 過敏、肥胖症、憂鬱症,全是因為免疫系統失調? 麩質過敏、乳醣不耐,是因為體內細菌群被破壞? 自閉症的起因,源自於腸道裡的細菌? 細菌和抗生素,誰才是害你生病的兇手? 你的全身上下,只有百分之十是人類。你的每十個細胞中,就有九個是搭便車的冒充者。我們的身體不僅是由肌肉和骨頭所構成,還有細菌及真菌。 要做一個健康的人,不能沒有這些細菌和微生物,它們會影響我們的體重、免疫系統、精神健康,甚至如何選擇伴侶。這也是一個了解現代疾病的新方法――肥胖症、自閉症、精神疾病、腸道功能失調、過敏、自體免疫疾病,甚至是癌症。這些疾病的發生,是因為我們疏於珍惜我們最重要也最持久的一段友誼:我們的微生物老朋友。 作者以其演化生物學的專業為基礎,研究細菌與人類自古以來的共生關係。我們體內的微生物群就像一個看不見、被遺忘的器官,不僅能輔助消化,還會幫忙調教免疫系統,對維持人體機能的運作功不可沒。它們的基因也是我們的基因的一部分,只不過它們演化的速度比我們更快,足以順應人體的需求做出調整。然而人類生活方式的改變卻破壞了體內「微生物生態系統」的平衡,例如抗生素雖然可以救命,但也會殺死對我們有益的細菌;現代人高脂、高糖、低纖維的飲食習慣,讓體內的「肥胖」細菌和「纖瘦」細菌比例失衡,進而引發腸道疾病,增加身體組織發炎的機率;剖腹產和配方奶粉的盛行,剝奪了新生兒從母親身上接收益菌的機會,甚至提高了感染壞菌的風險。 好消息是,雖然我們不能改變身上的「人類基因」,卻可以培養、改善我們體內的微生物。書中所傳達的概念將會徹底改變我們對飲食、現代疾病及藥物的觀點。看完這本書,你會開始愛護住在你體內的微生物,那另外90%的你。 國內專業推薦(按姓氏筆畫排列) 張東君 科普作家 陳俊堯 慈濟大學生命科學系助理教授、泛科學專欄作者 黃貞祥 清大生命科學系助理教授 潘彥宏 北一女生物老師 蘇上豪 心臟外科醫師、醫療科普書《暗黑醫療史》作者 國際好評推薦 「從迷人的角度去認識那些要和我們一起生活一輩子的細菌偷渡者推薦給所有讀者,尤其是那些想更了解自己的人,以及希望為孩子做出最好選擇的家長。」——美國圖書館雜誌Library Journal(星級評鑑) 「令人興奮,引人入勝!用一種全新的方式來看待自己的身體。看完書後,你會愛上你的細菌。」——新聞周刊Newsweek 「這是一本給初學者的人體細菌指南,在健康生活當道的現在,讓你從新思考什麼是真正健康的身體。」——費城詢問報Philadelphia Inquirer 「二十一世紀疾病和細菌有什麼關係?細菌和我們的健康又有什麼關係?作者將會告訴你,誰該對我們的健康負責」——Bustle女性生活情報網 「用簡單的方式向你敘述關於『提升健康,認識體內益生菌』的科學,告訴你最想知道但不敢問出口的事。」——科克斯書評Kirkus Reviews(星級評鑑) 「作者令人信服地指出,當我們熱衷於殲滅身上的細菌,我們其實正在將自己推向自體免疫疾病、過敏、肥胖症的陷阱。」——紐西蘭聆聽者雜誌The Listener(2015年度百大選書) 「令人佩服。作者善用她演化生物學的背景,將縝密的細菌研究化為有趣的文字,讓讀者能由簡入深地了解免疫系統這項複雜的主題。」——腸道細菌世界研究組織GMWW 「不論是從醫學或生物學的層面,作者都提出了大家最想知道的問題。讀這本書讓人停不下來,所有熱愛科學的讀者一定都會想要看更多。」——美國臨床腫瘤協會郵報ASCO 「我喜歡自己只有10%是人類的這個想法,它提醒了我,不論人類看似有多麼偉大,我們都是這個大環境、大自然、大世界的一分子。」——Actionable Books閱讀實踐網 讀者推薦 「我從來沒想過自閉症的成因,竟然與抗生素和腸胃裡的細菌有關係!書中解釋了許多與我們息息相關的有趣知識,我不常給滿分的書評,但我覺得這本書真的值得一讀。」——讀者John Schmelzle 「這本書真的改變了很多我對健康原有的看法和觀念,例如關於吃的部分,施打在雞、豬身上的抗生素,也會在我們吃東西的時候不知不覺跑進我們體內,進而影響到體內的細菌,甚至種蔬菜所使用的化肥也是。」——讀者Mbeth 「我有營養學和生物學的背景,但說真的我從沒深入思考過細菌在我們生活中扮演著多麼重要的角色。這本書對我的幫助不在於學習新的專業知識(因為那些我都很熟悉了),而是挑戰我舊有的想法,讓我意識到原來細菌是組成我們身體的基礎。」——讀者Edward Durney 「我常常懷疑一些科學家過分自信地斷言,解開基因的『藍圖』就可以了解關於人體的一切知識。這本書不僅證明了我的直覺,更向我展示了人體驚人的複雜性。我們體內有一個完整的微生物生態,它們與我們相依相生,然而我們平常做的一些自以為對健康有益的行為,例如使用抗生素治病、使用抗菌產品等等,反而擾亂了體內的細菌,讓自己更容易得到現代文明病。這本書簡單易讀又有趣,真是買對了。」——讀者Philip Whiteley 「沒什麼好說的,光是書名就讓我興致勃勃,讀完之後也沒讓我失望,而且作者的文筆幽默易讀,非常推薦!」——讀者Thomas Alex Jeffery 「真是一本奇妙的書,我很期待作者的下一本新作。」——讀者Victoria Judd
我们只有10%是人类读书笔记大家先来回答以下几个问题:
在生病时,你认为抗生素是不是用了总比没用好?
在日常饮食中,蔬菜和水果是可有可无的吗?
生孩子的时候,顺产比剖腹产更可怕,而奶粉比母乳更加快捷方便?
如果以上这些问题你的答案都是“对”,那么你真的必须要好好阅读接下来的内容。
首先来讲讲抗生素。抗生素已经成为用药时候的常见药,但关于抗生素,你了解多少?1942年,青霉素首次拯救了美国护士安妮的生命。从那时候起,抗生素就成为“救命药”,在接下来几十年的时间里拯救了数百万人的生命,包括二战时在诺曼底登陆受伤的士兵。青霉素神奇的治愈功效逐渐被世人所了解,需求量也越来越大,价格也越来越便宜。现在在发达国家无论大人还是儿童,要找到没有用过抗生素的人已经非常困难了。有相当大的部分的病人都抱着“不怕一万,只怕万一”的心态,在看医生的时候会主动要求医生使用抗生素对自己的病症进行治疗。但事实上,并非所有的治疗都是必要的,对抗生素的使用到了过犹不及的地步,细菌对抗生素的耐药性成为一个日益严重的问题。耐药性不仅仅是滥用抗生素的唯一问题,滥用抗生素还将出现伤害性的副作用---皮疹和腹泻。耐药性与附带伤害结合在一起,将造成可怕的艰难梭状芽孢杆菌感染,带来大范围的死亡。更严重的是,每种抗生素都会以不同的方式改变我们体内微生物的组成,带来比原本的疾病更长久的影响,也许是肥胖症,也许是过敏症,还可能是糖尿病。
而身为药物治疗的把关者,抗生素滥用的职责不应该只落在医生的头上,就像之前所说的,病人们“不怕一万、只怕万一”的无知心态也对医生滥用药物造成了压力。我就是其中一个例子,以为抗生素吃得越多,杀死的细菌越多对自己就越好,换来的是隔段时间就发现新的抗生素也失效了的检验单。看到这里,估计大部分人都会有心里一惊的感觉,原来使用抗生素没有想象中那么简单啊!凡事有利必有弊,这也体现在抗生素的使用上。抗生素的滥用导致了原本用于救命的抗生素不得不时刻保持升级的状态来对抗已经产生了耐药性的变异细菌;随着科学的进步,我们需要重新评估使用这些药物的益处和代价,也提醒我们要衡量利弊,谨慎使用。
第二,日常饮食,我们应该怎么吃?
你是否想要减掉身上多余的脂肪,然后尝试了各种办法,包括少吃、吃低脂饮食、多运动等等,饿得头晕眼花却见不到理想的效果?问题到底出在哪里呢?
跟过去相比,我们的饮食方式大大地改变了。人类的食物来自植物和动物,但超市里的食物都变成了与原材料相差甚远的样子――食物被包装在纸盒、塑料袋和瓶子里;人们往往没有时间做饭,去快餐店吃饭或者直接吃即食食品。不良的饮食习惯造成的疾病,甚至提高了发达国家的人口死亡率。科学家和医生们将住在非洲村落和意大利佛罗伦萨的两组儿童做比较,了解了这两组实验对象的饮食对肠道微生物区系的影响,发现饮食差异造成了截然不同的肠道微生物区系,经常吃谷物、豆类及蔬菜的非洲村落儿童的肠道细菌以拟杆菌门细菌为主,而经常吃比萨、意大利面以及大量肉和奶酪的意大利儿童的肠道细菌则主要属于厚壁菌门。比较他们的饮食中最大的不同是纤维的摄取量。简而言之,吃进肚子里的植物多的话,就会有分解植物的细菌,就可以从植物中吸收更多的养分。这种菌群的组合可以对抗饮食造成的肥胖,而微生物消化纤维后的产物对于人体健康的重要性,一直被低估了,它们会把炎症性疾病排除在外。你说吃“植物”重不重要?当然,我们追求的并不是只吃“植物”,我们要做到的是维持营养的平衡,这就需要通过食物的选择来对自己以及孩子的饮食负责。
第三,自然生产和剖腹产哪种生产方式比较好?母乳与配方奶粉孰优孰劣?这也一直是争议最大的问题,今天我们就从微生物的角度来研究一下。
树袋熊宝宝6个月大的时候,会开始从吃母乳转变成为食用桉树叶。但这个时候它们体内还不具备可以分解桉树叶的微生物,那树袋熊妈妈是怎么做的呢?树袋熊妈妈会制造一种柔软、湿润的“软便”,这是一种类似粪便的膏状物,由经过消化的桉树叶与肠道细菌的接种物组成。用这种软便喂养树袋熊宝宝后,能为他们提供消化所需的微生物区系以及为微生物供给所需的食物。树袋熊宝宝就可以自己消化桉树叶啦。其实不仅仅是树袋熊,鸟类、鱼类、爬行动物等都会想办法将身体内有益的微生物区系传给后代,来帮助他们生存。那么,重点来了,人类是如何将有益的微生物区系传给下一代的呢?
婴儿在子宫内与外界和母体的微生物都处于隔绝状态,一旦羊水破了,在通过妈妈的产道时微生物便开始接触婴儿---母亲阴道和粪便中的微生物,是母亲给孩子的第一套“生日套装”,将带给婴儿一个好的开始。随着成长,多亏了这些健康的阴道微生物,婴儿其它的微生物伙伴将正常发展。对于通过剖腹产分娩的婴儿,数据表明更容易受到感染,患有其它疾病的几率也比自然分娩的婴儿高。为了改善这一点,研究人员在产妇进手术室前,将一块医用纱布放在产妇的阴道中,手术开始前将纱布取出并放在无菌培养皿中,等婴儿出生后用这块纱布擦拭婴儿,事实证明这个方法简单又有效,能让剖腹产出生的婴儿也拥有与自然分娩的婴儿相近的细菌种类。
至于母乳与配方奶粉的比较,跟成人需要植物的膳食纤维一样,婴儿也需要母乳中的低聚糖。。低聚糖会帮助婴儿肠道中的微生物幼苗生长,而且低聚糖分子能使婴儿肠道内有害的细菌无法立足。当婴儿逐渐长大,母乳的成分也会跟着改变,以满足婴儿成长所需,可以说是为每个婴儿“量身定制”,随时提供更适合的营养,以适应他们体内微生物区系的改变。母乳中的低聚糖含量会随着婴儿成长而调整,母乳中的微生物组合也是一样。配方奶粉中仿照母乳添加了许多重要的营养成分,却无法包含免疫细胞、抗体、低聚糖和活菌,因此,母乳和配方奶粉孰优孰劣,应该怎么选择,相信大家都心里有数了(当然这里不包括无法用母乳喂养的特殊情况)。
改善21世纪的健康,有赖于10%人类与90%微生物的共同努力。
我们无法改善自身的“10%”人类基因,但我们可以改善“90%的自己”。